
在“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触摸中国文脉
新华社南昌7月11日电(记者刘金海 杨琪)一场新雨,洗去了竹桥村青石板路上的蒙尘。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的这座古朴小村,在草木清香中苏醒,迎来新一批参观者。
荆楚理工学院教师陆林枫带领学生们行走在竹桥村错落有致的古宅之间。“没想到这里保护得这么好。”陆林枫说。
陆林枫还有一个身份——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第25代裔孙。陆九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南宋抚州金溪人,也就是今天的金溪县人。
近千年的血脉联系,吸引陆林枫连续来到金溪。近日,陆林枫带领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来到金溪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片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土地上,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7个中国传统村落、1.16万栋明清古建筑正在焕发新生。
2018年起,金溪县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启动“拯救老屋行动”,筹措资金8000万元,对1000余栋濒危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修缮。2020年,金溪县创新古村古建筑收储托管机制,托管后的古建筑产权不变,投资人可向银行申请“古村落金融贷”。
当地还建立“古村落电子户籍”,为每栋古建筑建立包含建筑年代、结构特征、历史名人等内容的数字化档案,将美丽乡愁永久留存下来。
竹桥村是金溪县众多古村落中的代表,其历史悠久,现存明清古建筑109栋,是享誉古籍收藏界的“金溪书”重要发源地与承印地。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古风古韵,当地不断提升竹桥村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性修缮文隆公祠、苍岚山房、余氏大屋等古建筑,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中医康养、特色民宿等产业……2024年,竹桥村接待游客51.43万人次,带动农户增收300余万元,成为集文化体验、非遗研学、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活态古村”典范。
除了竹桥村,在距陆九渊老家不远的金溪县陆坊乡旸湾村,始建于元代的青田书院早年被毁。2021年初,金溪县“85后”青年洪志文修缮自家祖宅老屋时,重建了青田书院。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书院与村中的古建老宅和周边环境一起,发展为数座建筑组合。曾经杂草丛生、老屋坍塌的旸湾村,如今成为田园耕读的世外桃源。
“古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走进古村就能有具体的感知,这是青少年在课堂上无法去感受到的。”洪志文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要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乡村,去发现乡村里的文化之根。”
于飞檐黛瓦间触摸历史文脉,在田园诗画中体味乡土中国。
跟随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队伍,大学生熊淽沫也在今年夏天来到竹桥村,参与调研古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古村落不是凝固的建筑标本,而是‘民居、习俗、技艺’与‘人’共生共息的活态生命体,是先辈们汗水浇灌的智慧结晶,更是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熊淽沫说。
触摸百年窗棂的木纹,聆听传承者口中的故事,包括熊淽沫在内的年轻人逐渐明白,文化自信源于对脚下土地的理解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竹桥村口,金色楹联在日光下格外醒目。在这座“活着”的博物馆里,一双双年轻的手,正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向更远的未来。